无处榫接 | Nowhere Joggle Joint

无处榫接Ⅰ   100×70cm  2010  10版   无处榫接Ⅳ  100×70cm   2010  10版   无处榫接Ⅲ  100×70cm  2010  10版

 

无处榫接Ⅸ   100×70cm  2010  10版   无处榫接Ⅹ  100×70cm  2010  10版   无处榫接Ⅺ  100×70cm  2010  10版

 

    无处榫接XII 40×14cm  2010  10版   无处榫接XIII  42×58cm  2011  10版   无处榫接XIV  52×22cm  2011  10版

 

无处榫接 系列  |  Nowhere Joggle Joint

木刻版画  Woodcut  100x70cmx6幅  42×58cm  40×14cm  52×22cm  2010-2011

作品自述:作品《无处榫接》系列主要探讨在产业化、同质化、样式化的消费生产、文化生产、知识生产不断自我复制的模式下,我们工作,我们劳动,我们设计,我们服务,我们生产产品。而同时产品又生产着我们,生产着我们模式化的生活方式,思维方法。或许我们的人生观已然越发走向“冰凉”的孤立。或许我们将没有独立的生活,也没有独立的价值观,只有近似车间式的生活规律,最终成为生存机器。或许我们将成为“另一种失落的一代,”失落在没有灵魂的世界。

于此我作品通过利用不同社会零件,工业零件,生活零件,人体零件的散落,还有各种人体部位的榫卯的错位,表达一种自我内在沟通和调控的屏蔽、断层与障碍。制造出从心理乃至生理所产生的变异症候。

My work focuses on the variational characters of our personal outlook on life and independence of values -- a self-shielding of the internal communication and control , fault and obstacles , under the constantly self-replicating made of the industrialization and homogenization of style of consumptive production , cultural production and the production knowledge.

 

观者不见  40×65cm  2011  10版          说者不语  40×65cm  2011  10版

观者不见 | The Blind Viewer   说者不语 | The Mute Speaker  木刻版画 Woodcut  40×65cmx2幅  2011 

蔡远河的作品体现了对“身体”转向的关注,他试图通过对身体的异质化想象,展开对当代社会精神轨迹和生命本质的思索。

——《流动的剧场·“亚热带”青年艺术联展》策展人曾伟峰 文

 

无处榫接Ⅶ   15×13cm  2010  20版   无处榫接 Ⅴ  26×18cm  2010  20版   无处榫接Ⅷ   15×15cm  2010  20版

无处榫接Ⅶ   15×13cm  2010  |  无处榫接 Ⅴ   26×18cm  2010  |   无处榫接Ⅷ   15×15cm  2010

在《无处榫接》系列中,他将自己变成了各部分可拆卸的榫卯结构的人偶,人偶内部则布满了线管,似乎能量来源于电源。通过这样的对于自身冷峻而异样的表达,作者或许要透视的是人在一切都产品化、模件化的世界中的荒诞体验。

——胡斌《常青藤计划·2014首届中国青年艺术家推介展》推介词

 

     Soul﹠Body  32×28cm  2011  20版

 

灵与肉 | Soul﹠Body  32×28cm  2011

木刻的简洁直接更有利于观念的表达,刀口上的切割感带着凌厉的力量和放肆的痛感。蔡远河《无处榫接》作品中那些无法驳接的人体结构,似乎验证了当下人格分裂的现实并把刀口直接切入社会结构的严重错位及普世价值缺失的消费现场。在充满着戏谑的情绪中掩盖着被诊断、被批判后惨白的脸孔。

——孙晓枫《未来展》的推荐词

无处榫接Ⅱ  20×10cm  2010 10版

无处榫接Ⅱ   20×10cm  2010 

学院出身的青年艺术家蔡远河,用了一个十年,想完成一些自己对世界的解释。这个十年,是他目前生命长度的三分之一,大概可以从他进入广州美术学院附中学习开始。历时八年的严格训练一方面塑造了他对世相的描述能力,另一方面,纵容了他的好奇心。当他可以轻车熟驾地描绘任何现实层面的对象时,就开始想看看自己的绘画能否给出属于自己的特别的答案。这种心态,从远河的近期创作中,是很容易感受到的。

他描述自己对现实世相的纠结性理解,画面成为探索可能和极限的方式,在蔡远河的《无处榫接》系列中,体现得非常明显。版画专业的训练,使他获得可靠的关于传统符号、图式语言的知识,对“版”的理解深入,因此,在画面干净、形式严谨,不做刻意的自我美化的同时,他甚至能够以不失规范的方式,重新组合、叠加生活的各个层面,建立了一个比二元论复杂多变的世界。画面因而既是非常典型意义的“版”的语汇,又建立了新的使用途径。

在画面情绪上,远河是克制的。新的创作手法若显现出以自身生长为目的的态势,无疑是超越了简单抹杀旧有方式的粗暴。他不断探讨个人手法的日常性使用,表现出固执的强迫。

远河的努力,带着一些金属成分,对抗或者融合,发散着能够映衬真实思考的光芒。这个展览,让个人的追求会集成一种生长,将灵魂的自由种植在“轻微强迫症”的面孔之下。

—— 《轻微强迫症·何子健&蔡远河作品展》策展人樊林 文

 

蔡远河出生于广东广州,是活跃于大陆艺坛为新一代年轻创作者。在全球化生产与消费时代下,地域间的文化差异愈来愈小,此洪流在不断地消解着自身,身体与思想,犹如泰勒化下的产品被迫标准化、规格化,人开始愈发走向“不自然的状态”,此种“自然”是藉由社会所堆叠与肢解而产生。对创作者而言“肉体”既是劳动者,也是消费者,因其矛盾的立场,导致思想、劳动、身体器官,彼此间的分离、混杂、崩解、融合,导致“肉体“自身丧失主体性。

此次展览选出作品为艺术家重新将自己过往独有的符号、单独元件以木刻手法稍作改良,呈现极富插画味的风格。作品试图把灵魂的抽离、混沌与空心化,表现在自嘲的个体的肢体上,通过肢解、拆卸、移位、偏转及一系列无意义循环、异质要素的引入和拼贴,以分离、断裂、瓦解的符号系统创造出一种非共生性的游戏式精神文本,像是一个无中心、无主题的符号游戏场,刻意强化精神本质中的冰冷与乏味,藉此探讨当代社会下的变异症候。

——策展人邱子芳在台北展览《斗魂·浑场——蔡远河版画创作展》写的前言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