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市场》视点——拓版索路:版画发展的未来可能
 
 
记者:王可人   采访者: 蔡远河
 
以“拓版索路”为名的“西安美术学院版画系教师作品展”不久前在今日美术馆举行。而首届中国版画艺术节也将在近日启幕。版画在中国有着深远的发展历史,从古代的复制版画,进入创作性的版画,如近期鲁迅逝世80周年展、罗工柳百年诞辰纪念展;到学院版画的悄然兴起。版画本体语言的独特性,使许多当代艺术家的思维不断辐射延伸。如徐冰、谭平、苏新平等。本文想从学院版画入手,通过采访学院的老师以及版画出身的艺术家探讨版画当代性、探索未来版画语言发展的可能性等问题。
 
1.不少人对于有版数艺术作品或许存有误解,以为有版数作品只不过是一些简单的重新复制品,欠缺艺术价值,甚至被简单当做印刷品。您觉得版画的艺术价值何在?如何鉴赏一件版画作品?
 
的确,不少人对复数类作品的了解存在误区。有版数的作品种类很多——摄影是复数的,雕塑也是可以翻制的,当然,版画更是复数性的。而版画作品的艺术价值早在19世纪的版画原作运动后已经被国际公认,并且遵循着比较严谨的国际格式规范,所以版画并非只是简单的复制品。版画的价值在于艺术家创作时的体裁的独特性、版画的手工工艺性,还有的就是作品印痕的美感,这些都构成了它的艺术价值所在。同时,也由于它的合理的版数,价格方面相对其他艺术作品要低一些,这样使到它的收藏门槛不会这么高。当然我这里所指的是版画家的原创版画,并非商业复制。对于版画的鉴赏,可以通过了解版画的历史和版画的不同种类及其特性,感受不同的版画通过不同的制作方式呈现出的独特美感,进而了解作者的观念与情感思想的表达。
 
2.在欧美国家和日韩,版画普遍为大众接受,其收藏价值也得到普遍认同。能否介绍下目前国际、国内版画发展的基本状况?国内版画在不同时期有无明显的中国特色?
 
版画作品在国际上一直具有比较成熟的收藏传统。各种艺术博览会不乏有许许多多的版画作品,许多世界知名的艺术大师比如毕加索、马蒂斯等,他们的许多的版画作品在画廊销售,人们不会因为它的复数性而避讳,更多考虑的是作品本身的艺术性,以及在力所能及的经济范围里,选择合适自己收藏的作品。国内比较特殊,版画的发展有一个断层,传统的单刀木刻是以复制性为主,强调其功能性,普遍用于书刊印刷、插图、信笺、年画及宗教等多种用途,不以纯粹艺术品的身份存在。而现当代的版画则是从新兴木刻版画运动之后,逐渐从政治生活中打开视野,版画家开始用作品反映日常生活,关注人文自然,注重内心表达。而除了木版画以外,铜版画、综合版画、石版画、丝网版画等在各个美术学院得到发展。所以国内的版画在不同时期都有明显的中国特点,并带有浓厚的本土味道,反映出民族地区特有的人文气息。
 
3. 就国内地域来看,当下版画艺术创作有无地域特色?就艺术家的年龄层来看,当下青年艺术家的版画创作有无新时期的特色?
 
就国内地域来看,当下版画艺术创作的地域特色并不一定显性地表露在艺术家的画面语言当中,艺术家或许用象征的手法,或者用符号的手段,把他们的经历、思想、情感体现在作品里。就艺术家的年龄层来看,当下青年艺术家处在的环境与前辈艺术家很不一样,在现代网络化时代,在全球化语境的文化氛围之中,青年艺术家的成长经历、生活处境、社会经验,更加地开放和包容。国际的文化思潮不断交融,跨媒体、跨学科等多种创作方式,使青年艺术家视野和手段更加多样活泼,表达方式也更加立体和多维。
 
4.1956年曾接受过鲁迅指导的木刻家李桦,在中央美术学院创办了国内艺术院校当中第一个版画系,标志着版画已经从普通的群众社团艺术,走向专业学科建设阶段。目前,国内版画艺术的学术建设如何?(展览、研讨会、艺术创作基地等)您能就学院的版画教育来谈下中国版画的发展状况么?
 
版画的教学与创作培养,除了教师的因素,也牵涉比较专业的设备和技术因素。目前版画教育的的推动主要依靠美术学院。然而在当下的环境中,一方面是学生创作技术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创作思维的培养。去年中国美术学院举办的IMPACT国际版画会议,除了邀请了国内八大美院参加,国际上多所知名艺术院校的版画专业人员、版画工作坊的专家同台进行讲座、教学分享和研讨,同时举办展览、工作坊、销售等系列活动,这对于版画当代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同年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国际版画系主任论坛,针对当代的版画学科教育也进行了数日的交流和研究。今年5月将在中国版画博物馆举办的中国版画艺术节,国内外多所学院、版画机构和画廊参加,集展示、交流、购藏于一体,对于版画的推动可说是一次前所未有的盛典,对于版画在公众领域的推广具有时代意义,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版画,喜爱版画,购买版画,收藏版画。明年也将举办一个国际版画展览和教育论坛。这些无不表明,国内的版画专业机构一方面为版画的学术和专业提升创造更多纵深发展的可能空间,另一方面,也不断致力于版画的横向推广,让版画更加亲民,力求产学研的全面推进。
 
5.版画在艺术领域独立出来,开始关注版画本身艺术语言。基于创作方法的延伸,版画在向当代艺术的转型中扮演了更加先锋的角色。许多有名的当代艺术家都出身于版画系,如徐冰、谭平等。当从版画创作方法延伸出来的作品逐渐脱离版画本体,艺术家如何再以作品的形式感将观众带入到关于版画的思考?能否以您的创作来谈一下? 
 
我的作品的表达形式比较多样,有版画,也有影像和装置,同时我也曾参与几个在地艺术实践项目。现下的版画已然不仅是一个闭门造车的绘画门类,它就像我们的生活一样,牵涉到方方面面具体的社会实践中。它是一种观念形式,它也是一种工作方法。我曾经参与广州西场村的在地创作,我制做了一个版画装置——《关帝经拼图》 。我根据西场村村民提供的民国十三年重印《关帝经》的封面创作了这件作品,目的是以较为轻松娱乐的方式鼓励村民参与,同时唤起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关注。我将自己重新刻制的木雕刻版不规则地裁切开,以高低错落的方式用木方垫高,大小各异的各个部分无序地拼凑起来,变成“书版拼图”。高低的落差,我把它比喻为一种时间冲刷。拼图的方式是希望我们能一起重建传统的编码与序列。观众互动参与的方式是:观者参照原版《关帝经》封面图样,将凌乱摆放的图形方块拼出完整的图形,并可以将刻版印刷在纸张上,把版画带回家。这个作品陈列在西场村的公共空间中,村民是主要参与者。文化重建的关键一方面是外力的保育和推动,最重要是本村的对于宗族传统的重视和意识。版画最初体现在经书的印制,那么当下我同样用了版画的方式来体会时间流逝所带来的文化伤痕。
 
6.在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版画是艺术品消费和投资的一大门类。对比西方的版画市场,国内版画市场形成较晚,价格也相对更低,国内版画市场经历了怎么样的形成过程? 产生这种中西差异的原因何在?您觉得版画市场现状如何?市场建设还需要哪些方面的努力?
 
根据上文所述,中国的版画发展有断层,欧洲从早期已经用版画作为艺术创作,例如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丢勒有很多木版画和铜版画作品。但中国的艺术经典集中在水墨画,而当时的版画只是强调功能性,从20世纪才慢慢转型为创作版画。那么西方的版画跟随着美术史的发展有着清晰的脉络和大众的认知基础,而国内的公众对于版画的认识可能比较零碎不清晰,可能这是差异所在。
国内的版画这几年开始进入市场,随着推广工作的展开,亦有不少藏家关注和进入版画收藏。我认为市场建设应该扎实地一步步进行。一方面,专业机构多做推广活动,多做公共教育,让公众慢慢建立起对版画的认识,逐渐才慢慢具有精神认同。另一方面,在版画推广的选择上也要具有甄别力和敏锐力,把握有艺术价值的优秀的版画作品,提倡原创版画,希望可以建立稳定的、健康的版画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