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青藤计划专访——蔡远河
 
 
 
1. 从本科到硕士整整七年的系统化学院艺术教育带给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当下大部分青年艺术实践者都经历了学院艺术教育。它给我最大的收获:1,对艺术的认识和理解逐渐系统化;2,技术的锤炼。当我们经历过这个教育过程,无论是反叛这种思维方式,或者承继和发展它,我们的出厂配置仍然是学院制。这不止艺术教育,还有它的校园和艺术圈、市场、画廊、美术馆、社会文化氛围相互链接的人文语境造成的我们的思考方式。值得欣喜的同时也需警惕。
 
2. 作为一名青年艺术家,你怎么看待地域差异对艺术创作产生的影响?你认为在价值观趋同的背景下,青年艺术作品还需要本土化的在地性吗?
 
    我们正处于一个正不断变得越来越小的时空之中。信息的发达、传播的快速,全球化时代我们将没有时间的差距,任何角落发生的事情,我们都几乎同步获取。
这将逐步把我们带向同一而无差异的文化境况中。在这种环境之下,完全失去本土性我们将失去自我,而孤立地只着眼于本土又过于狭隘不具有大视野。只有着眼于在全球中的本土,或者关注地域是在一个怎样的历史语境、整体结构或大体系中呈现和改变的。我觉得这才是值得关注的问题。
 
3. 这次参展的作品你回归到单纯的版画创作中,简单聊聊这两幅作品的理念和意图吧。
 
   作品延续了之前的思路,体现了一种抽象的世界秩序,一种有规律可循的造物过程,一种自然—知识大厦—人类间的关系。其实我一直保持绘画和其他媒介平行创作的习惯。版画对我来说是一种情节,版画的质感和材料美超越了文本所表达一切。同时,延续去年在2014常青藤计划中我呈现的版画作品,仍然使用版画我觉得有其展出的延续性。
 
4. 是什么原因让你开始尝试做一些保留版画语言的装置甚至是影像作品的?在这种转换过程中遭遇了哪些困难?你又是如何克服的?
 
    这跟我专业背景有关,版画具有间接和复制性的特点,它工作方式的独特性是迷人的。而版画特性是否仅仅体现在纸本成品当中呢?这我是当下早已突破的一个问题——打破学科界限,脱离单一材料对于观念表达的禁锢。以求更加匹配当代的文化现状。我也在结合自身做着这方面的实践。
    在本科我做了很多版画。我感到它的制作感很有趣。同时版画也非常具体,有很强的规限性。每一种媒介都有其边界,它对某一些感官开放的同时又对另一部分关闭了。不同的媒介无论从创作方法还是观看方式都是不同的。所以我尝试综合其他的一些手段让作品去不断延伸,不断去打开其他感知。跳脱出原来的框架去重新认识它。
    谈到这种转换过程中我遭遇了哪些困难,当中显而易见的就是知识的匮乏,于是通过阅读和实践慢慢去填充各种空白。我想,无论作品成功与否,这些实践对于我人生都是有益的。
 
5. 目前你受到最多关注的《错位与异化》系列作品。这种不再单一化,而是相对综合的艺术表达形式是你今后可能会延续下去的主要创作方向吗?
 
    是的,正如上文所言,每一种材料的表达都有其特点和边界。而任何一种表达形式对于艺术家我觉得都具有一定的视觉习惯和依赖性。形式先行并非是坏的,但总是危险的。我希望可以先跳脱开这些,往后再回朔之前的任何一种媒介,我总能发现一些新的问题和不足。
 
6. 你一系列的艺术作品都是对人和社会“异化”现象的呈现,为什么会尤其关注这种社会化的现象? 
 
    我觉得我们生存的所有体验都离不开时代这个大背景,所有事物都是在一个共同的时间空间中存在。所以我们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语境。当我们通过网络与屏幕去观察事件,似乎离自己眼睛很近,感受却离很远。而这些恰恰或许都与我们自身有关。人除了生物性外,还具有很强的社会属性。所以,我想通过作品,去触摸这种感受。通过对作品的“加工”,体现一些对于生活经验和现实某些思考。
 
7. 你是如何拓展理解并运用传统媒材、版画的本体语言将其与当代艺术观念发生关联的? 
 
    作为表达语言的版画,它可以抒发情感﹑歌颂生活或批判问题。同时,它也可以是一个革命的工具,就像新兴木刻传播推动革命取代旧制社会。这所有的,一切来自于“艺术源于生活”,满足艺术家表达的需求,也满足观众阅读的需求,更满足社会文化的需求。当代的版画创作,观念、技术都应该匹配当下生活和社会状态,作为复制艺术的版画应拥有更多可能性——从狭义走向广义,从媒介本体走向跨媒介,从自我走向包容。其概念应随着社会思潮、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修正。苏珊·桑塔格说道:“艺术家是这样一种人,他向人们固有的关于体验的观念挑战,或者向人们提供关于体验的其他信息,并对体验作出其他解释。”因此,在新语境下的版画,无论在艺术创作实践或者在美术院校的教学或中已走向跨界与综合,以拓展与延伸的方式来进行探索开拓。它像一个基点,由此生成更复杂的数列或坐标——从一点走向无限。
 
8. 从2007年的早期作品《青春期》《城徒》等,到《海磁景观》《无处榫接》《异化的器物》。,再到让你受到最多关注目光的《错位与异化》,你觉得你的创作心路历程中有一个统一的东西存在吗?是否有一个清晰可循的发展脉络? 
 
    这些作品都与我的身体记忆、感受和思考有关。我通过打着不同的比喻让大家去感受它的存在。因为我们对于自我个体的感受性是最直接的。所以我以此出发,横向辐射我们所处的空间环境,纵向辐射我们的过去历史时间。我以自己为坐标点,从各个角度建立坐标系,再观看、知觉、表述坐标点的位置。因此,思考的方向转变体现在这里。
 
9. 如果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你的创作,你会用哪几个关键词呢?
 
模件 身体 社会生产 错位 
 
10. 艺术创作以外,生活中的你也是一个理性沉稳的人吗?会通过哪些兴趣爱好来丰富你的内涵和日常生活?
 
    作品总会体现着作者的性格。生活中我想也是如此的。平时,我通过“不用脑”的活动来休息和调节。吃饭,看电影,买东西,跟朋友们混在一块等等。
 
11. 毕业之后,你没有选择成为一名自由艺术家,而是留在学院从事教育工作,职业的选择对你的创作及发展有何帮助?
 
    在学院工作我感觉责任感很重。这需要我时刻保持积极的态度,并谦虚开放包容地去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新方法,新的所有,调动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并及时分享谈论共同研究。我希望维持一个良好的氛围。而这个心态我觉得与职业艺术家有一些差异,尤其是教育工作占据我生活中很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虽个人创作时常需要退居二位,需在零碎的时间中抽空完成。但这对我的人生更加饱满和有意义。
 
12. 《错位与异化》让你获得很高的关注度和来自业界的褒奖肯定,对你个人而言,会有压力吗?如何在现有成绩之上有所突破和超越呢?
 
    其实我创作任何一件作品都有压力,因为做作品要花费很多心思、劳力、时间。于是,在有限的时间、空间、资金条件下,许多想法或者灵光一闪的思绪需要去甄别和深化。同时,我也在控制这些压力,不要变成负面情绪,而是自我引导成轻松的心态。常常做坏了的作品对自己来说也能学到不少东西的。
 
13. 你对现在涌现的众多青年艺术推介项目和展览怎么看?你自己会如何选择?
 
    现在确实有很多青年推介项目和展览,但并不是所有的项目都是具有学术性和认真地执行呈现的。也有一些项目只重视商业性或短期利益。而我会通过跟对方多沟通交流来选择,结合自身的一些状况、条件和特点来选择对自己发展比较有益的项目去合作。
 
14. 当下的社会环境中,你认为成为一个优秀的青年艺术家除了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之外,还需要拥有哪些能力?
 
    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中,艺术成功学成为了许多人从艺之路的指南针。但是成功总是难以复制的。并非拥有良好专业技能的人一定成为艺术家。同时,也有一些完全没有特定专业技能的人却成为了大师。优秀的标准已经非常多元。我觉得,无论在使用任何技能,或做哪一种行业,都需要做到极致。同时,做得跟别人不一样,这就很有意思了。
 
15. 在你接下来的工作、创作或者生活中会有怎样的变化和调整?
 
    我创作状态一直还可以,想法很多。但是时间它总是这么少,而生存的现实问题总是很具体,工作总是繁琐和零碎。所以我尽量在凌乱的繁忙中尽快转换进入某种专注的状态。有几个系列的作品在同时进行。版画在刻着,视频在拍着,综合材料在鼓捣着,路一直在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