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艺术专访——蔡远河
1.6月25日民生美术馆开幕时,你的《错位与异化》作品获得金奖,能说一下你的获奖感受吗?
当我得知获奖的时候感觉非常意外。因为我那个作品比较小,位置很偏,感觉不易引起评委的关注。但最后获奖了,我很高兴。其实在征集展的复评中许多作品我之前有
见过,很多我都非常喜欢,里面不乏许多很有意思、极致、厚重的作品。在当中我也学习到了很多。从这个筛选结果来说我觉得我是幸运的。同时,还有许许多多值得我学习
和敬佩的艺术家及他们的作品,我也很期待在不同的展览可以看到这些作品的呈现。
2.《错位与异化》在其他媒体采访中被多次提到,这次参加民生开幕展,你还是选择了这组作品,这算不算你众多作品中最重要的一组?相比其他作品有哪些创新?当初创作
它有什么目的和意义?
这次北京民生美术馆的展览征稿我投了三种不同形态的作品,有绘画、影像、装置。复赛入围了2件。最终得以呈现的是您所说的这件《错位与异化》。当然主办方和评
委选择了它有他们的充分理由。但对我而言,每一个作品都很重要,即使自己觉得不好的作品也很重要。在不同时期里,我创作每一组作品时用力都是一样的。正如我的性格
,做事比较谨慎和克制。造就了我的创作不是依附激情,而是劳作和时间。它对我身体和意志都是一种磨练。
在日常中我需要在一堆杂乱的想法里提取一部分需要着手深入的作品。当一旦确定方向就是花费一至几个月时间去实施。《错位与异化》这件作品,当初在创作它的时候
,我比较关注知识体系和思维模式问题。所以,结合我的个人经验、感受、阅读和一些思考,以视觉的方式把它呈现在了大家的眼前。它的意义开启了我对于这些问题进一步
的反思。同时,在创作的进行中我也发现其它一些有趣的问题或表达方式。这就像永远没有到站的列车,航线一直都是可以改变的。
3.你是一位多产、多元性的艺术家,除了版画,还涉及到装置、影像作品,但从版画跨越到其他形式创作也需要一个思考过程,你当初有过哪些思考?
我在美院读的是版画专业,版画具有间接性和复制性的特点,它的工作方式具有独特性,异于其他媒材创作。而版画特性是否仅仅体现在纸本成品当中呢?
在本科我做了很多版画。我感到它的制作感很有趣,同时也非常具体,有很强的规限性。每一样媒介都有其规限性及边界,它对某一些感官开放的同时又对另一部分关闭
了。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文化环境,无论从创作方法还是观看方式。所以我尝试综合其他的一些手段让作品去不断延伸,不断去打开其他感知。跳脱出原来的框架去重新认识
它。
4.你关注的问题很多,同时跨度也很大,从你的自述中得知《异化的器物》、《无处榫接》关注的社会生产化带来的问题,而《繁星点点》、《海磁景观》关注的是天文和物
理现象,可以说你的思考模式是跳跃式的,让人抓不住边际,你的思考方向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
这些作品都与我对于身体的记忆、感受和剖析有关,即使在视觉上都体现着不同的形态。这像我通过打不同的比喻让大家去感受它的存在似的。我们对于自己个体的感受
性是最直接的。并且我以此出发,横向辐射我们所处的空间环境,纵向辐射我们的过去历史时间。我以自己为坐标点,从各个角度建立坐标系,再观看、知觉、表述坐标点的
位置。因此,思考的方向转变体现在这里。
5.曾有人说过:“思考的高度决定行动的宽度”,觉得放在你身上十分合适,从你的作品中看出你的知识面很广,这也导致你每一个系列的作品都有新鲜感,想知道你平时都
阅读哪些书籍或关注哪些社会问题?
我看书比较杂,较多样。社科类和人文理论类的书籍、诗集、新小说等等都有看。我很喜欢买书,一些书我会读反复读很多次,每一次理解都会加深或者有新的认识。但
有时并非所有书都有空去细读。一些书我被标题吸引,买来先粗读一遍,暂时放下,待某日忽然想起某个问题,再从看过的书籍中所提及之处再细读一遍,穿出一些线索来。
也会有时我对一个事情比较感兴趣,就把相关联的书籍都买来读读。看一本书就像在阅览作者的思考方式,写就像跟他在对话。
书籍以外,我平常爱看民生新闻。所有社会问题都是人的问题,我都比较关注。新闻描述的总是反常之事,虽它是生活本身。但我总感觉在荧幕中的事件虽与生活高度接
近,但又似乎是另一个平行世界,与肉眼的观察有很大的区别。我在当中总有强烈的感受。
6.艺术家创作的成熟也是从基础造型中不断努力过来的,那么你在最初开始创作时遇到哪些问题,在之后是否有遇到创作瓶颈期?
在最初的专业课中,老师会把造型艺术的技术技巧教给大家。一方面,我们大家一开始对于技术不熟练,于是拼命练习并尽快掌握,当中很快会产生一些技术控。另一方
面,一开始我们并未知道这个技术的掌握可以去表达点什么,如何表达。因此我一开始没有问题意识地创作了一阵具有美学形式感的作品。并慢慢地在一种重复性的厌倦中,
渐渐去学习捕捉自己的感受和方向,建立自己的思维结构与讲述方式。
之后我虽然没有明显的瓶颈期,但并非每一件作品都是自己满意的。毕竟我对于作品的把握并非每一次都是精确和到位的,这是常态。练习一种敏感性,是我至今一直努
力的。
7.这个问题涉及到整个教师团队正在做持续几年的教学质量工程和教学改革项目,所以这个暂时不适合以我的角度来谈。
8.毕业的美术类学生走向社会后,会遇到各种生活、创作的问题,根据你自己的经历对他们有哪些忠告或建议?
人生无论任何选择都有风险,都要有勇气去承担。要做最大的努力,最坏打算,不要信奉成功学,不要满足于目前固化的规范,或者浮浅的表象,要独立思考与判断。从
个人体验出发,并带有问题意识地去观察自己,关注生活,观看周遭环境乃至社会变化。所以创作始终需要保持开放的,具有对抗性的意识。这也是我对自己的忠告。
9.你的作品现在有版画、装置、影像,是否有考虑过其他的创作方式?
我常常考虑不同的方式做创作。有一些方式在试验后我会暂时放下,尝试另外一些方式。有一些我觉得比较符合自己预想,就继续做下去。每一种材料都有自身趣味点。
对我而言,把握当中的某一点,或结合某几点,是要看作品的观念是什么。所以媒介的不同选择并不是我的出发点。而是对于这个作品,通过怎样的方式才能找到它的恰当的
一种感觉才是我希望的。我最近在学习做一个动画。
10.今年你参加了四个展,下一步有什么创作计划、展览方向?
今年下一步确定的几个展览刚好都与版画问题有关。当中有一个是与策展人讨论后把我之前的一个作品再重新改造和深化,用另一种方式再创作,与展览主题产生呼应关
系。另外围绕现代性、身体与控制的问题有几个线索的创作也在进行中,结合一些装置和综合材料等。只是我目前在工作生活与日常创作的时间分配关系中仍在找寻一种协调
。